火炬开发区通过引进“高精尖”项目与集聚各类高端人才,站在更高的层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强与欧美、国内知名客商的对话,进一步打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点燃“火炬创造”的烈火。
广东双虹公司的CMC 项目,这是火炬开发区去年“3·28”洽谈会签约的项目,如今已成为中山“高精尖”项目的一个样本。究竟,该研发团队对项目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又将如何将技术创新转化火炬创造前行的力量?近日,记者采访了广东双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少明博士。
■将“高精尖”项目落在中山
早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化工材料系的杨少明,是火炬开发区高精尖项目的代表人物。1997年,杨少明和他妻子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日本,跟元岛栖二教授化工材料相关技术的研究,也是研究所和生产厂家的主要成员。经过10余年的研究,杨少明和他妻子练就一身本领后,准备自己出来创业。
“由于螺旋碳纤维还是完美的吸波材料,可应用于隐形飞机涂料,曾经还有美国方面的教授提出高薪聘请我们夫妻俩去做技术,但被我们婉言拒绝了。”杨少明坦言,这么好的技术,他们还是想带来国内进行产业化,并希望在原来技术上进行优化,让这项高精尖技术真正服务于民。
2014年,杨少明和妻子在一次高弹性螺旋碳纤维技术推介交流会上与中山结缘。“在交流会上,我们向大会通报这个项目,得到中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认可和支持,加上我们对中山创业环境的前期考察,我们决定将这个项目落户中山。”杨少明说。在2015年中山“3·28”经贸招商中,杨少明以双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与火炬开发区正式签约,将这个“高精尖”项目落户中山,加速助推“火炬创造”。
■一条生产线年产值上千万
记者发现,螺旋碳纤维(CMC)材料并非是杨少明的专利,日本、美国等国家早都拥有了。那么,这个材料在杨少明手里发生了怎样质变?核心技术的创新点在哪?“我的创新,就在于通过优化结构,让这项技术能够真正实现大规模的量产。”杨少明说,经过十几年的量产化研发,他们通过这项技术生产的螺旋碳纤维产品,已实现了一个量的突破。
据杨少明介绍,10年前,螺旋碳纤维产品一次只能生产几克的量,日本现在一次也只能生产50克左右,而他在中山的这个生产线一次可以生产上百克,一个月的产量估计可以达到30公斤。杨少明一手创办的双虹新材料科技公司,现在其生产线的面积有100平方米左右,如按30公斤每月计算,一年下来可以生产360公斤的产量。
“螺旋碳纤维技术突破量产后,这对其进一步的运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杨少明告诉记者,目前其产品主要在保健品、化妆品、仿生传感器等民用方面,市场供不应求。10年前的价格大概是每克800元,现在单位产量上去了,成本降下来了,大概市场价每克100元。尽管如此,其规模化的生产所达到的产值也惊人的。
据杨少明介绍,现在市场价格大概是1吨可达1亿元。以其公司目前的生产能力来看,一年可以生产360公斤的产量,其可实现的年产值约3600万元。目前,他们产品主供日本保健品市场,接下来也计划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撬动国内的市场。